当前位置: 首页> 价格优势> 致敬!他发明冬暖式蔬菜大棚,把技术推向全国,把蔬菜推出国门!
  • 致敬!他发明冬暖式蔬菜大棚,把技术推向全国,把蔬菜推出国门!
  • 2020-02-12 11:34:55
  • 大棚蔬菜种植技术



   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,也是王乐义担任寿光市孙家集街道三元朱村党支部书记的第40年。他只有小学文化,却发明了冬暖式蔬菜大棚,结束了北方冬季只能吃白菜萝卜的历史,被称为“大棚蔬菜之父”;他身患癌症,却带病将蔬菜大棚技术推向全国,被称为“蔬菜大王”。本期微信,带您近距离接触王乐义,听他讲述自己40年来的风雨历程。


    78岁的王乐义讲述40年来的风雨历程。


    跑到大学请专家,山岭变成瓜果园


      入冬的三元朱村,一座投资60多万元的新一代高标准蔬菜大棚正在兴建,村党支部书记王乐义一有空就到工地看施工进度。78岁的王乐义身板硬朗,嗓音洪亮,对新大棚充满了期待。



      1978年9月5日,至今深深刻在王乐义的脑海里,这一天他走马上任成为三元朱村党支部书记。在他上任两个多月后,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,给农村、农民发展带来了新机遇。


      然而,对于三元朱村来说,村里土地分布并不均匀,尤其是三个埠岭种粮不收、种菜不长,谁也不愿意要。这可怎么办呢?在老书记和村干部的支持下,王乐义决定去当时的山东农学院请教一下专家。


      辗转找到了学校,王乐义却被看门的人拦在了门外。“好不容易来一趟,见不上校长可不行。”王乐义说,他直接蹲在了校门口等,功夫不负有心人,最终校长同意见他。跟校长说明来意,校长乐了:“我当校长以来,还是第一回碰到农民跑到大学里来请专家!”接着,校长找到了院系专家李正之帮忙出主意。


      几天之后,李正之如约来到了三元朱村。王乐义带着他转着看了看三个埠岭,对方提议可以发展果树。一行人还到青州、临朐等地参观学习,之后三元朱村召开了村民大会,将三个埠岭分到各家各户,引进品种最好的苹果、山楂、葡萄等,红红火火地发展了起来。三年见果,四年见效益,到1986年,有的户年收入达五六千元。



    改进大棚,村里出现17个“双万元户”


      改革开放后三元朱村的第一次农业结构改革成功了。村民的温饱解决了,手里有了零花钱,王乐义还有更长远的打算:“父老乡亲选咱当这个村干部,咱得再想个办法带领村民致富。”


      当时,寿光有种植大棚蔬菜的传统,不过种植的都是叶菜,而且需要烧煤,投入比较大。王乐义提出:能不能对大棚进行改造,在不烧煤的情况下,在春节前后生产出黄瓜、辣椒、西红柿等蔬菜,如果能够成功,肯定能卖钱。


      王乐义找到了时任寿光县委书记王伯祥,王伯祥听了他的计划非常支持,积极帮他们打听相关资讯,得知北京海淀有人种“四季青”大棚。“我们8名党员干部到了那里,耐心地向师傅请教,对方认为我们的大棚结构不合理、保温不好,光照也不足,如果能够把这几个问题解决了,实现一年四季生产果菜并不难。”王乐义说。


      听完对方一席话,一行人茅塞顿开。“寿光大棚墙体太薄了,仅有30厘米厚,寿光冬天最冷的时候气温能逼近零下20℃,墙体冻透了,棚内再烧煤加温也不会暖和。”王乐义说,他们一次次外出考察学习大棚蔬菜种植技术,将对方好的做法和经验集中起来,借鉴消化,不断改造升级,针对寿光原来烧煤的大棚进行了五项技术改革,在1989年动员了17名党员干部带头做试验。当年8月13日,他们冒着风险铲掉正在生长期的玉米,动工建设新的大棚。10月18日,第一批种子播了下去,12月24日,翠绿的黄瓜上市了。


      回忆起第一茬反季节蔬菜的试验成功,王乐义脸上露出自豪的笑容。这17个大棚平均下来每个创收27000元,村里一下子冒出了17个“双万元户”。闯出了成功的路子,冬暖式大棚在三元朱村迅速铺开,第二年就发展到180余亩,平均每户1亩多。17名党员干部分工包片包户,手把手指导村民生产。一年下来,全村银行存款达到了128万元。




    敞开大门,寿光技术员跑遍全国传技术


      富裕起来的王乐义和三元朱人并没有把“利”专起来,而是把技术传向了全国。


      三元朱村的成功吸引了众多的目光。1991年2月,参加全国农村经济工作会议的275名代表来到了三元朱村,参观村里的蔬菜大棚。“看了之后没有一个不说好的,都跟我要技术员。”王乐义告诉记者,全国都知道了三元朱村,他召集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开会,决定对冬暖式大棚“一不搞封闭、二不搞专利”,将技术传出去,他们再进行创新。



      为让更多农民尽快走向富裕,患过直肠癌的王乐义不顾身体,坐着吉普车奔赴全国各地指导建设大棚:在延安顶着39℃的高烧为1000多人连续讲课4个半小时,无偿帮助当地发展起数万亩大棚蔬菜;先后14次赴新疆,让大棚技术在天山南北落地生根,开花结果;还在家门口免费办起了各类种植培训班。


      1990年,在三元朱村的带动和指导下,寿光全县建起了5130个大棚,培养了大批技术人才。自1991年起,三元朱村一批又一批的技术员向种子一样撒向全国,冬暖式大棚迅速发展,使很多农民迅速走上了致富路。


      “1991年,我们往全国各地派出去了114名技术员。”王乐义说,最多的时候4300多名技术员分布在全国26个省、市、自治区传授技术,从此,冬暖式蔬菜大棚从寿光走向全国,反季节蔬菜丰富了人们的“菜篮子”,人们也记住了王乐义。


    王乐义在大棚内指导蔬菜生产。(资料图片)


    大棚发展至第七代,融入“一带一路”


      大棚技术传出去后,三元朱村开始了新的探索。王乐义行程近万里找到了无公害蔬菜专家王宪彬。在他的指导下,1992年无公害蔬菜在三元朱村首次发展成功,又一次成为了中国蔬菜界的“独一份”。


      如今,寿光大棚蔬菜已经发展到60多万亩。作为发展大棚蔬菜“领头羊”,三元朱村创新的脚步一刻也没有停止过。2001年7月,“乐义牌”蔬菜商标问世,2009年村里与农业部门共同开发完成了蔬菜安全二维码追溯系统。40年来,王乐义在大棚建设和蔬菜种植技术上不断革故鼎新,重新出发。拿大棚来说,已从第一代发展到第七代,一个大棚就是一个高科技工厂。


    大棚蔬菜种植技术


      “我们村有27名菜农担任了科技副镇长,4人担任了科技副县长;本村大学生争着回乡创业;村民人均纯收入从1978年的65元,增长到3万多元,村集体收入从1978年的十几万元,增长到6000多万元。”王乐义用一组数字,描述出了改革开放给三元朱村带来的巨大变化。


      古稀之年的王乐义没有停下脚步。日前,三元朱村与中国蔬菜集团签署合作协议,融入“一带一路”战略,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,让蔬菜全产业链在更高层次、更大力度上走出国门,进入国际市场,带动农民持续增收。


    潍坊发布综合整理


    大棚蔬菜种植技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