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> 联盟新闻> 如何面不改色地被警察戳穿谎言
  • 如何面不改色地被警察戳穿谎言
  • 2022-07-20 00:12:20
  • 面不改色的意思

    遭遇警察,可以说是记者在采访现场最常碰到的情况。


    突发事件中,记者被警察拦在现场外。负面调查中,记者被警察宾馆查房。深度采访中,记者被警察驱逐出境。可以说,记者和警察是一对天然的矛盾。


    原因很简单,能够成为新闻的事件,无论是天灾还是人祸,都是相关政府部门、特别是主政官员面临的危机。若是人祸,涉及责任追究。若是天灾,会被追查防范措施是否到位,防灾工程是否因腐败而豆腐渣。更何况,在媒体的聚光灯下,可能出现各种意想不到的“次生灾害”,危及官员的职务乃至人身安全。比如“天价香烟”事件,令南京市江宁区房产管理局局长周久耕入狱11年因为在车祸现场笑容满面,陕西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局长杨达才被挖出拥有昂贵的名表,之后被判入狱14年

    面不改色的意思


    所以,遇到新闻事件,“尽快平息”是地方政府和官员理性的抉择。至于平息的方法,“搞定记者”肯定比“搞定问题”简单的多,而警察作为地方政府最方便的合法暴力机器,被用来对付记者顺理成章。


    遭遇警察多了,记者应付警察的方法也各有千秋。


    曾经有位记者领导,无论遇到什么人谈论什么话题,都能滔滔不绝。明显不靠谱的事情,他可以当确认的事实陈述。明显幼稚的观点,他能作权威状发布。即使上一句话和下一句话毫无联系,也因为他语调的自然顺畅和表情的坚决,让旁人不敢质疑。见多了,我评价他为“满嘴跑舌头”,意思是他的话没有经过大脑,只是舌头的体操运动。

     

    然而,观摩他的采访,令我目瞪口呆。在事故现场,他可以让采访对象和警察认为他是权威部门的调查而言无不尽。电话采访公安部门,他可以声称是高层领导,指明对方负责人汇报。功效显著!记得见过他被戳穿谎言,却能够神态自若地换一种说法,依然是假话。


    我知道自己无法做到他那样,但获得了很多启示和思考。经过多年锻炼,采访中被警察等有关部门查证身份时满嘴胡说,几乎成为一种强迫症式的本能。


    2014年5月10日,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,上万人聚集,反对建设九峰垃圾焚烧发电厂,,事态难以平息。


    我是第二天赶到杭州的。医院寻找现场参与者和目击者,临近村镇寻找知情人,相关部门打探事件背景和处理进展,是新闻采访的标准操作。


    因为垃圾焚烧发电厂的选址地点被警方封锁,我和宗文从后山翻了过去。尽管有当地村民手拿砍刀披荆斩棘带路,翻山越岭仍然不是个简单的事情。穿的长袖衬衫,暴露的脖子被植物叶子划的一道道,满身大汗,浑身刺痒,终于气喘吁吁爬到山顶,眺望开始动工的山坳。




    宗文是摄影记者,拍摄到全景已经完成了任务,担心过封锁线会有麻烦,跟随带路的村民原路返回。我为了得到更多信息,下山进入厂区。这里原来是杭州路桥公司的沥青搅拌厂,里面几乎空无一人。我走过采矿点,攀上原料罐,还在办公楼里拍摄了工作记录等资料。其中“采矿权公告牌”显示,这座年生产建筑石料用灰岩90万吨的矿山,高226米,有效期到2014年8月10日。


    山坳内还有其他企业,留守着不多的人员,他们对前几天冲突的发展过程都很清楚,我比较轻松地了解到很多细节。一路上,看到数百名武警战士依托高速公路和桥洞等设置了多条封锁线,他们头盔、盾牌、警棍齐备,全副武装静静肃立,警戒严密,禁止人员和车辆进入。但对摇摇晃晃向外走的我,视而不见。


    突发新闻报道,最重要的是抢时间,如果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成稿,等下一个发稿周期,很多内容会被其他媒体发表,新闻变旧闻,将是一次失败的采访。当然,如果发稿速度慢于地方政府的公关速度,宣传禁令下达,更是徒劳无功。


    所以,这几天我连轴转,现场、医院、村庄、市区,政府、派出所,不放过任何可能的突破机会。晚上则约其他媒体记者或本地网友吃饭,希望拓展资源。没想到,5月13日的晚餐,就吃出了事情。


    采访时获悉,几位著名的学者恰好来到杭州,本地朋友在西湖边的饭店组织了一场聚餐招待他们。我直接从采访现场赶到,已经稍晚。果然群贤毕至,、文化学者、经济学人,都在国内享有较高的声望,网络达人、企业家等,也非泛泛。然而,诸位正在互相表达久仰之情,人未到全、菜未上齐,一群警察冲入包房,要求检查身份证,随后分车送入不同的派出所。




    说实话,满桌名人大家中,无论谁被认为敏感我都不奇怪,坐在派出所屋里,边抽烟边猜测,到底哪位最近发表不合时宜的言论了?


    很久之后才有一名警察招呼我,登记姓名职业等。我以为登记完就会放人,随口胡说,自己失业了到阿里巴巴求职,被网友叫来聚餐,稀里糊涂就被抓派出所了。不料警察很认真,详细询问到达杭州的时间、交通工具、到阿里巴巴哪个部门等具体问题。我胡编乱造,收到阿里巴巴网络部的面试通知,今天刚乘火车到达。


    我这么回答是有道理的。因为外地敏感人士监控和维稳记者都不是本地警察的分内之事,这些上级临时指派的任务额外增加了工作量,他们也希望能尽快交差。如果我暴露了记者身份,警察必须向上级汇报,工作需要继续甚至加码,双方都平添不少麻烦。特别是,如果遇到纪许光老师那样喜欢把自己做成新闻的记者,可能会有不可预知的后果。所以,这个时候警察一般懒得深究。


    然而,这次好像不太一样。追问几遍,看我坚持今天才到杭州找工作的说法,警察脸上露出困惑和发愁的神态。出屋几趟,应该请示去了,竟然拿出一张搜查令搜我的身。再问,我依然说,刚到杭州就直奔西湖边的饭店。


    警察又出屋,回来时提着我的背包,从中拿出北京至杭州的飞机登机牌,质问:既然今天乘火车到杭州,为什么会有几天前的飞机票?!


    这才知道,警察竟然到宾馆搜查了我的房间。我没回答他的问题,严正抗议,我未犯法,警察搜查我的房间毫无道理,是非法的,我要投诉。




    僵持了很久,警察好言相劝,有证据戳穿了我的谎言,就说实话,到底来杭州干什么来了。我除了承认几天前坐飞机来的外,仍然称是到阿里巴巴找工作。


    警察看着我,一直很发愁的样子。我也很郁闷,心想,聚餐的哪位犯了多大的事情,连累我一个不沾边的人都被严密查问,不知道会扣留多久,别耽误了交稿截止期。


    警察无奈,进进出出好几趟,最终正告我,别想在阿里巴巴找工作了,马上离开,“杭州不欢迎你”。


    询问我去哪里准备帮我订票时才发现,已经后半夜,火车汽车都没了。警察说今晚帮我找个住处,,谁知道拉到另外一个派出所,直接锁到了临时羁押的铁笼子里。


    第二天上午,那名警察开车送我到杭州火车站,盯着买了去上海的票,亮出警察证件送上站台,看着火车开动。


    我则在第一站海宁下车,就近找了个宾馆住下。采访框架基本完成,电话核实了一些细节补充了部分事实,当晚写完稿子发送给编辑。长出了一口气,幸亏没有错过截稿时间。报道名为《余杭垃圾危机》,目前网上还有残留。




    后来,多名朋友告知,那晚警方冲散聚餐的原因就是因为我。当时,垃圾事件是杭州官方最重要的危机,控制和驱离记者是头等大事,其他人被我连累,连顿饭都没吃成。


    我对此是有所怀疑的。尽管知道和见识过突发事件中地方政府对媒体的严防死守,但出动几十名警察,骚扰多位国内知名学者,仅仅为了阻挠一名记者采访,未免太小题大做了。明显的,投入与功效之比不匹配。


    况且,这样的操作并没能阻止我发稿。


    (杨达才受审照来自网络,其他照片摄影为宗文。) 面不改色的意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