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> 进口活动> 日照绿茶:板栗香and豌豆鲜哪去了?
  • 日照绿茶:板栗香and豌豆鲜哪去了?
  • 2021-04-30 06:19:32
  • 日照绿茶直销网 《高眼@日照茶》之“远虑近忧·展望

    对农业而言,工业进步是一把双刃剑,它在提升农业生产力的同时也偶然会伤害到农业。

    日照市城镇工业化迈开大步向前进:木浆厂“水蒸汽”蔚为壮观,日照钢铁浓烟滚滚,山东精品钢基地已经投产,相关配套厂区正在热火朝天地建设,焦炭厂和煤炭场虎视眈眈……这种大环境会不会伤害无辜的日照绿茶?

    会!

    早在几年前,时任山东碧波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的李明先生就为此忧虑暗生。

    空气中的污染物和各种矿石粉尘会以悬浮颗粒的形式飘落茶园,飘落在茶叶上。这些悬浮颗粒会享受着茶叶的系列待遇,经过晾青、捻青等一系列步骤,最终进入饮茶者的口腔与味蕾共舞。

    在日照,重污染工业区毗邻绿茶产区,长此以往,恐将对日照绿茶造成灭顶之灾。

    发达的公路交通网给茶园带来的重金属污染威胁也不容小觑。茶园和公路之间需要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,这是茶学界公认的基本常识。

    《南京林业大学学报(自然科学版)》曾于二〇〇二年刊发学术论文,称公路上汽车尾气排放产生铅污染,长期饮用存在铅污染的茶叶会导致老年痴呆;试验数据表明:尽管汽车现在使用无铅汽油,但土壤中已积累的铅将长期影响茶树。

    有意思的是,在沈海高速公路日照服务区周边居然生长着大片茶树,依托茶树而建的是一家茶主题风景区,主营某个品牌的日照绿茶。

    如果你知道靠近公路的茶树存在铅污染隐患,这样的茶叶你还敢喝吗?反正我不敢喝,前年参加旅游主管部门组织的一次采风活动,在这家景区参观茶园和茶叶生产车间后,活动组织方邀请参加活动的人员品茶,我看着眼前的一杯绿茶愣是没端起来。

    这样的绿茶是如何通过有机茶评审的呢?有知情者意味深长地笑称“只可意会,不可言传”。


    远去的“板栗香、豌豆鲜”……

    除污染威胁之外,日照绿茶的特质定位不稳是否会影响未来的产业发展?目前不得而知。

    日照绿茶初兴之时,以“板栗香、豌豆鲜”等特质闻名,现在却极少能喝到兼具板栗香、豌豆鲜的日照绿茶了。

    一四年秋,来日照参加“南茶北引”寻根之旅暨北方绿茶发展论坛的虞富莲教授访问日照市茶科所,时任茶科所所长袁洪刚说以前是“板栗香、豌豆鲜”,后来“板栗香、豌豆鲜”越来越少,有茶企打出“富硒茶”的口号,还有茶企打出“近海茶”的噱头……总之难以定位。

    我曾就“板栗香、豌豆鲜”跟多家茶企负责人交流过,其中雪青茶场王柘的观点极具代表性——

    首先要保证土壤特质,把地养好再种茶;其次要拒绝污染,包括拒绝农药和存在污染的地表水;茶叶要保证充足的光照时间,茶叶滋味在一芽一叶间,拒绝激素自然生长的茶叶可以接受更长时间的光照,光合作用充分滋味就足。

    我个人认为王柘的观点可信度最高,因为“雪青”的中高档绿茶依然兼具“板栗香、豌豆鲜”两种滋味。

    在杭州采访时,我向虞老求证王柘所表述的观点,虞老听后增加了一条:提香工艺!虞老自信满满地说:“你现在给我一把鲜叶,我还能炒出‘板栗香、豌豆鲜’来。”

    写到这里,我考虑到一个问题:机械化生产是不是削弱“板栗香、豌豆鲜”的主要原因之一呢?

    我记得一部电影中曾提到日本寿司除了讲求蒸米饭的温度、湿度外,对卷制寿司时手上的力度也有一定要求,手上的力度会影响寿司的黏度进而影响口感。那么,日照绿茶炒制过程中,炒茶人对茶叶温度、湿度等要素的手感是否也会影响“板栗香、豌豆鲜”这种特质呢?

   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,那么,这种带有炒茶人手感的日照绿茶完全可以称为作品,而机械化生产的茶叶也能称作产品了。

    要保证茶叶安全和品质,政府主管部门和行业团体(协会)的引导和约束必不可少。毕竟,在利益面前,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微微一笑绝对不抽。


    以茶的名义……

    市、区县农业主管部门和乡镇至少在形式上给予绿茶产业以大力支持,考察学习、参展营销、政策落实、资金扶持……放眼一看大有作为,但细究之下还能如此坦然吗?

    嘉泰茶博城卷着日照茶农茶商的钱跑路了,迎宾路茶博园门庭冷落,坊间传说原定在绿茶重镇巨峰建设的干茶市场项目据说也黄了……

    日照绿茶直销网

    1
    2014年3月1日,
    嘉泰·茶博城营销中心正式开放。
    2
    2014年4月19日
    “鲁豫相约——嘉泰·茶博城产品说明会”召开,部分知名茶叶品牌签约入驻嘉泰·茶博城。
    3
    2014年5月17日,
    嘉泰·茶博城VIP贵宾卡发行。
    4
    2015年,项目全面停工

    无论招商引资还是本地投建,没有考察论证吗?

    ——既然可行,咋会黄了?

    ——如果不可行,为何还要上马呢?

    不要拿着“好心办了坏事”做挡箭牌,说白了,这就是个别负责人在政绩面前嘎地抽过去了。

    还有,钻国家政策空子的有没有?虚构项目套取国家相关扶持资金的有没有?俗话说“好钢用在刀刃上”,政策扶持喊得嗷嗷叫,下来真金白银了,需要扶持的得不到,偏偏肥了一些不会炒茶只懂钻营的。,依靠套取扶持资金方能活下去的干瞪眼了,看看周边,是不是有因断奶而元气大伤甚至奄奄一息的大小茶企?

    对了,新闻媒体去年曾报道日照林业部门主导林下野山茶推广种植,听说有些乡镇轰轰烈烈上山种茶——林下茶。从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的立场出发,这绝对是一件好事,但要说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,恐怕会不尽人意。

    我专门就此征询虞富莲教授的看法,虞老答复的原话是“南方有些地方搞,任其自然生长,但效果不怎么好。日照因天气干寒,成功性可能不大”,毕竟严寒是茶树生长乃至生存的主要困难。况且,林下茶受光照、土壤条件影响,品质如何?加上种植、采摘成本,如此计算一下投入产出比,经济效益这笔帐是否合算呢?

    在跟农业部门打交道的过程中,我还遇到过一件不太顺利的事情。事儿很小,但不仅能反映出相关部门的工作作风,也透露出一些心照不宣的信息,借机吐槽一下——

    虞富莲教授去年给我发信息,委托我了解山东省、日照市和东港区连续两年的茶园总面积和干茶产量。借助工作之便,我顺利地从山东省农业厅和日照市农业局拿到了全省、全市的茶园总面积和干茶产量数据。等我联系东港区茶业管理局时,事情就变得一波三折了。

    东港区茶业管理局办公室工作人员问明我的意图后,给我一个电话号码,让我找某科室某负责人,说具体数据由该科室负责。联系上该科室负责人后,对方问明意图却拒绝透露全区茶园总面积和干茶产量数据,说必须经过区委宣传部同意才能提供相关数据;我赶紧联系区委宣传部,宣传部新闻科表示立刻协调,我随后又联系该负责人,对方称没接到通知,领导也没批准,依然拒绝提供数据,声称开会急匆匆挂断了电话。

    我握着手机就凌乱了。这样的数据信息原本在媒体上可以搜索到,为保证真实权威我才联系东港区茶业管理局的,真不知道这位负责人拒绝提供数据究竟是出于什么顾虑,总不会是担心再次因茶叶而引发战争吧?

    日照市跟茶叶有关的社会团体不下十几个吧?真正能抱起团谋发展的有几个呢?名头虽多,翻来覆去还是那些人,翻来覆去不过那些事儿,那些事儿做得怎么样呢?前几天听到一个小故事,大概可以从侧面反映一下那些人和那些事儿。

    日照某绿茶行业团体组织成员企业外出参展营销,这是抱团打天下的节奏,好事儿呀!结果呢?现场两家茶企负责人差点儿在展会现场打起来,导火索竟是一方在客户面前说另一方的产业品质差、价格高等,说话的一方没留意,被另一方当场听到,于是火星四溅。

    纵观徽商、晋商历史,行业既然结成利益团体,要保证团结一致,单靠个体良知恐怕还真不行,得有个约束。让背信弃义者付出昂贵的代价,大浪淘沙,留下的才是真正明白“大河满了小河才会有水”的,这样抱团打天下,焉能不所向披靡?


    且吃茶去

    精神文明建立在物质基础上。这话虽然有些冰冷,但不无道理,小品《红高粱模特队》当中有句台词:“吃喝都没了,你还臭美啥?”说的就是这个意思。

    茶生活之于日照,也是如此,在满足人们日常生活所需后,逐渐向审美化的生活方式迈进。人们不再满足于多年前的茶以待客、止渴而饮,茶会、茶席日渐增多,以茶会、茶席为媒介的雅集活动也开展起来。

    茶,只是一片树叶,一杯清饮,因为饮者赋予其多种意愿,饮茶便不再是简单的饮茶了。茶会茶席的仪式感愈加神圣,饮者对茶器、茶品就越来越讲究。

    沏茶器皿,紫砂为上。日照人喝绿茶用得较多的还是玻璃或瓷器,观其色嗅其香品其味;我曾经养过十多把紫砂壶,每次喝茶都煞有介事地摆弄一番,泡绿茶也用紫砂壶,后来嫌麻烦把所有壶束之高阁,一个盖碗泡尽所有的茶。

    我有一个兄弟精于制作茶器,他的空间叫“庙山小院”,我累的时候总喜欢上山找他喝茶,有时候两人对饮一下午,却一句话都不说,喝完道别下山。我曾邀请虞老和天福茶学院院长王同和教授到庙山小院喝过茶,还跟中国国家画院博士后画家卜登科去喝过茶,大家对庙山小院的茶器、茶评价非常高。

    庙山小院的茶器好,是因为我这位兄弟艺术学院陶瓷专业科班出身,又兼多年制陶经验,以匠人之心制陶,茶器不好那就太不应该了。

    庙山小院的茶好,纯属这家伙“近水楼台先得月”,他“拐”了一个云南媳妇,中国戏曲学院文学系的才女,娘家在普洱,没错,就是以普洱茶盛名得名的普洱。他媳妇的七大姑八大姨等一干亲戚拥有数十个山头的茶园,再加上哀牢山、无量山的古茶树,对庙山小院直销轰炸,这样一来,茶不好那就更说不过去了。

    我跟庙山小院这家伙深交数年,跟着他喝了不少好茶,也一直用着他亲手制作的上好茶器。他每年都会飞到云南的深山老林里问茶,之前好几次邀请我同行,都被我以各种借口搪塞过去;每次等他回来,就到山上泡一壶茶侃大山,聊聊当年的茶事见闻……说真的哈,真该找机会跟他同行一次的,要么就明年了!

    日照的茶馆逐年增多,有条件的会在家中辟出一个喝茶的空间。有钱的老板就更讲究了,要专门设计装修茶室。接待朋友,同样是饭后泡进水里,以前都是把身体泡进澡堂子的水里,如今是把身心浸润在茶水里。

    还有一种茶客习惯固定的茶馆品茶。茶寄存在茶馆,茶器是个人专用,偶有应酬,酒饱饭足后邀请朋友到茶馆小坐,既有面子又有里子。

    日照的茶店几乎都能满足止渴而饮的需要,再讲究一点的茶馆,那就对茶席要求稍高了,奢华者不仅有专门的茶艺师,还有古琴古筝现场伴奏。需要强调的是,日照的大多数茶店均主营日照茶,而在众多茶馆中,日照茶却多为配角,主角则多是普洱茶、白茶、铁观音甚至南方其他名茶。

    庙山小院那个家伙在日照老城区设计装修了一所茶生活美学空间,名曰“余事”,他对这个名字有个格调很高的诠释,我一时忘记咋说了,但我必须承认其独具特色格调淡雅。“余事”布置着他的茶和茶器,定期不定期地举办各种主题茶会和文化讲座,到“余事”品茶论道的不乏各界大咖。

    近几年日照还兴建了部分茶文化主题生态园和乡村民俗小镇等,这多是以茶为媒进军旅游产业的。截至目前来看,茶文化旅游产业做得好的,茶叶本身做得并不咋滴;专心致志做茶的,好像还没有那么多心思和道道去嫁接其他产业;当然,既没有衍生产业也没把茶炒好的也不在少数。按说饮茶、制茶者都应该对茶道保持敬畏之心,茶叶都没炒好就聒噪着做什么茶文化产业,若不是利益驱使那才叫怪呢,这其中更不乏借项目套取相关扶持资金者。


    好像喋喋不休唠叨的不少了。算了,打住吧。

    前文说过蛰居家中久不问茶,我对日照茶业的认知大概还停留在三五年之前的阶段,信口开河难免有不当之处,或者某些敏感的话题会刺激到某些人脆弱的神经。在此声明如下:

    个人视角,一家之言,若有异议,敬请保留。

    说到底,我还是非常喜欢日照茶的,也打心眼里希望日照茶越来越好。去年写过一段关于日照茶的文字,个人还算满意,在此摘录一二,权作结语——

    并非饮者皆识此中的悠然,——悠然乃得此趣,陶然乃见此机,茶道团香斗品,茶情出俗脱尘,止渴而饮、修德润身,这才是中国茶道的精神。

    因茶中饶有奥微,又有芳菲,此为先几而知几,莫使形非,不与愿违。那透绿的茶汤如春水,那溢金的茶汁似秋叶……天地有阴阳,世间分黑白,唯有这茶盏中流转的才是我们中华山河的秀色异彩。

    回望茶气氤氲处,那一杯茶叶始终默然无语,却一直用独有的温情在世界的舌尖上绵绵诉说——

    凡她在处,就是中国。

    二〇一八年八月十四日凌晨

    《高眼@日照茶》之“雪青故事·抢注”

    《高眼@日照茶》之“南茶北引·溯源”

    日照绿茶直销网